河南园林建造过程中的山林植被该怎么规划院?
对于游览景点来说,山林的好坏是评判标准的重要指标,其山林植被及其景观的好坏,应是该地域风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因工作关系,在长期从事这类地域的规划设计评审中,我觉得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很薄弱。在规划设计中,许多对林学与植物学知之甚少的园林工作者往往对山林植被规划显得束手无策,或者仅凭主观意图按平原绿地的常规办法从事,因而规划成了脱离客观自然规律的摆设,对指导实际工作几乎没有作用。鉴于此事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本文试以浙江为例略作剖析,以供同行参考。
目前为止的此类规划,其普遍弊病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只对有林地段笼统地强调封山育林,而没有因地因时而异的具体抚育措施。这就只能消极等待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任其自然演替和发展;
二是仅对普遍存在的人工针叶林,指出其林相单一而无季相变化,需作林相改造,令其成为针阔混交林,但不言其林分改造的林学措施,因而言之空泛;
三是套用城市公园设计,仅对沿路绿化和若干景点绿化推荐一些城市绿化的常见树种而已;
四是无视山地绿化因立地条件复杂多变的客观性而随意简单处置。
山地绿化与山林植被复苏规划既非荒山造林,也不是城市公园绿化。虽然都应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但因山野之地与城市平地之间的差别悬殊甚大。因此,其规划设计的具体原则、内容及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建城市绿地犹如白纸上绘画一般,变数甚大,比较容易。而丘陵山地则不然,因为江南山地的地表都已长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植被。所以规划的首要任务在于先要调查摸清现有植被状况,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这是重要的基础工作。然后,需进而指明怎样科学利用其合理部分和改造其不理想部分。并制定相应的抚育措施使原有的植被朝着预期的方向加速演替并趋于稳定。
做好此类规划的衡量标准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是尽量与自然状态下的地带性植被区划相一致;
二是充分应用本地山野的乡土树种,并形成群落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三是从不同立地环境出发并结合风景游赏需求去营造森林景观的多样性;
四是对现有森林植被,无论是保护利用,还是作何改造,都应提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经营技术和实施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