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都在考虑如何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人们的某些行为,从而使整个环境在一种运动变化中被正确地感知。虽然我们不能说环境必须能够导致人们做出怎样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曾有报道说,日本北海道有一家餐馆,业主将室内的墙壁漆成冷色调——蓝色,结果在冬季即使开了暖气,前来就餐的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后来改成粉红色,情形则大为改观。所以说物理环境总是成为心理环境的可能性,而心理环境总是成为行为的决定性条件。人们总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信息来对环境做出反应,按个人对环境线索的领会来采取行动。
在上海,前些时候关于市民进入大剧院的服饰问题的讨论,常见诸于报刊、广播及电视等媒体上。姑且抛开怎样的服饰才适合的问题,该讨论本身就体现了个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个人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以及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对“听音乐会”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环境的理解度等等的差异,导致了人们面对同样的事件和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都总是想通过一定的手段让绝大多数的使用者感受到其设计的意义所在,产生共鸣,因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适当的环境氛围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参考背景和提示,从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即,“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
室内设计是个极其“人性化”的概念,使用者的定位是决定我们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使用者的需求。
人们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表现为两个心理与行为特征:私密性与领域性。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我们会看见,无论是在餐厅、酒吧、茶馆和图书馆等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与人共用一个大空间时,几乎所用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而当空间过大时,我们就会有一种隐隐迷失的茫然。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母子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不同条件下的空间心理需要,才有可能创造出使人感觉适宜的室内环境。
在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关系中,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而环境必须通过人的认知与感受,才能验证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拉普卜特所说:如果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使用则可被看作是对其进行的解码。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众多,我们期待所做出的环境设计能被使用都“解码”。而“解码”的过程就是使用者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就要首手于主要的心理活动,利用心理活动这一线索串起我们的设计。
“引人注目”是人们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视觉具有先行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特殊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断组成的,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一个“流线片断”上的画面,由引人注目的画面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这时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触景生情”是人们审视环境时最常用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中国的成语有许多都被现代商家用作广告语和宣传口号,譬如打着“宾至如归”旗号的餐厅、宾馆,宣传口号是“世外桃源”的居住小区等等,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人们对环境的“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在找一种认同感,而“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熟悉感”。就如问幼儿看见红色的感觉时,孩童们不是说“苹果”就是“太阳”的道理。
人为了满足需求、达到某种目的而最终采取具体行动,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及社会媒体的影响,会改变人对其生活空间的定位与认可。譬如在家居设计中关于“书房”的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及社会图书馆的完善,加之业余时间的有限与工作的疲惫,现代许多人在家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大量的书籍,既然如此,家中就不需特别的书柜来放置图书,只是和装饰柜结合起来就了。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将现代生活中作为个体的“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其存在的起码条件来分析,从而确定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与着重点。如果设计师也能人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设计,那么在家中书柜上摆放的'假精装书”就不会有存在的市场了,而我们的室内设计行业也许就能更踏实地走“以人为本”的设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