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公园设计院公司讨论城市公园设计院的方法
郑州公园设计公司讨论城市公园设计的方法——赛雅园林景观设计
中央广场原名广州市“第一公园”,由留法工程师杨锡宗设计,建成于1918年,1923年孙中山先生、1924年周恩来先生曾先后在此发表演说。1925年11月改名为“中央公园”,解放后更名为“人民公园”,它是广州唯一的欧式古典风格公园。
中央广场前端是广州市政府大楼,政府大楼的存在象征着广场是城市的行政核心。此外,地铁一、二号线将在此处地下交汇,同时多路公文车站汇集在此周边,所以广场也是广州中心地段的一个交通集散核心。
现今的中央广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它一直是广州市民喜爱的文化娱乐场所,这里汇集了相当规模的传统地方性文化活动,是多个由市民自发形成的文化团体的常年活动场所,因此这里还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在这里,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市民在市政府楼前广场空地上踢键球、溜旱冰,在树荫花丛下练气功、唱粤戏,其乐融融。
与市政府无拘无束的亲近使这里成为真正的市民客厅。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巾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地铁一号线的建成,使“人民公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民作为生活中心的需要。为此,广州市政府决心改造“人民公园”,以期完善广州旧城区城市空间格局、改善环境质量。从基地现状图及区位图可见,中央广场是广州旧城市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处于广州旧城区南北中轴线的核心段,在这条轴线上的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办公楼、市政府办公楼、海珠广场等都使人民公园的改造不是——般意义上的美化,设计师必须在整体上研究广州旧城中轴线的性质、内涵、格局的基础上开展城市设计。
有五家单位参与由广州巾规划局组织的“中央广场(原人民公园)及其南广场”规划设计。
从设计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五个方 案都对这一“重要地段”的“重要广场”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设计,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场界面与形态。但过于丰富的构成元素与设计手法,使这里显得标榜和夸张,如方案二、三、五均采用了圆形或半圆形构图,完整的放射状图案,再如方案—'中的拱状玻璃离网架和一60x60x60m的鲜红色立方框形体,方案二、三、四中的不同类型的构筑物、雕塑、高达10m的灯柱等广场地标,这些元素的介入使这—区域变得夺目甚至气势恢宏,但它们却和原来人民公园长久以来形成的亲切和谐和绿荫下人们无拘无束的氛围不相吻合。尽管我们希望南广场部分同现有的人民公园相比,有更开敞的空间和更多的硬质界面但人民公园近百年形成的“客厅”风情与氛围却是不可以被破坏的。无论方案中运用多复杂、多有意义的构思手法,其效果可能也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最终只是设计师的,跟广大市民的情感却有很大距离。
令人欣慰的是,规划管理部门并没有直接采用这五个方案中的某一个,而是清醒地看到了在这里必须简化,通过简约的秩序形成—种属于市民的亲切。
在向设计单位发出的“关于修改深化中央广场地区城市设计的通知”里要求:
①中央广场地区城市设计必须尊人民公园的基本格局,不得对改造完善后的人民公园进行任何改动;
②从中央广场与旧城中轴线的关系分析,人民公园南广场的平面形式不宜采用圆形或半圆形,以避免产生轴线尽端的感觉, 同时必须与人民公园达到空间布局上的整体、统一与协调;
③南广场的空间形态宜以简洁、开敞为特色,尽量开辟市民生活空间,除地铁的必要交通设施外不得布置其它构筑物,交通设施的造型应轻巧,简练。
最后形成的方案简单到几乎无手法,但它无疑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成功设计。这—方案保证了对原人民公园最大限度的尊重,不但完全保留了它原先的格局,而且在南广场设计上延续了原人民公园欧洲古典风格构图机理,地面绿化与硬铺地划分也以原公园欧式园林手法进行布局,中轴线上狭长的水池和南端广州地图的铺砌,都是简洁而朴素的,没有框架、网棚、柱廊等等设施。单看南广场的设计,几乎难以相信它是经过激烈的设计竞赛,多次修改而成的方案,但我想唯有这种简洁与自然才可以在这儿生存,并为广大市民心平气和地接受。市民有了更宽敞的客厅,同时依然是这儿的主人。改造后的人民公园应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如同 设计者所说:“它应当是城市中一个开放的空间。它应当是市民休憩交流的去处。它应当是政府与百姓对话的场所。”
英国“城市设计小组”曾说:“城市设计是一种为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游憩而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爱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对大家的“关心和爱护”的重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