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度假区规划院设计院公司-赛雅案例
■ ■ 计画背景:
配合东部观光发展之储备发展基地,拟以新开局筑堤造成之新生土地,营造有利之招商环境,提供国内外观光开发之用地,面积约395公顷,位于花莲县凤林镇。
■ ■ 生态涵构复育理念:
依据区域计画报核风景区,以及非都市土地开发相关规定,全区开发应提供30%以上土地设为国土保安用地,亦即约120公顷之现有砾石河滩地有机会配合观光开发提供滞洪排水,隔离防灾,甚至景观营造之功能,而配合东部地区生态旅游及自然文化特色体验之背景,依据裴家骐教授之研究,乃提出以「本土生态环境营造」为特色之公共设施开发方针。
(1)营造开阔、水域、湿地共存的生态环境
a. 由于本基地紧邻马鞍溪,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且目前多数在当地的野生动物(主要为鸟类、爬虫类,哺乳动物稀少)多为滨水型(水鸟、候鸟、燕子)、灌木丛(小型鸣禽、爬虫)、草生地(环颈雉、红隼、游隼、野兔、爬虫)、裸露地(燕行鸟、鹡鸰、爬虫),建议以开阔环境及水域、湿地为环境营造的重点。
b. 整体环境的规划可将紧邻堤防外的马鞍溪沿线现有的草生地、河滩地和水域环境视为附属环境,有效利用,并减少堤防及堤防上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区隔效果,以实质上增加游憩区野生动物的活动、栖息及生活的范围。水域及湿地的配置,少量但大型的水域或湿地会比多量但小型的配置要理想。
c. 若有较大型的水域,应可考虑采用「水位调节(Impoundment)」的技术来增加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在一片完整的水域中视季节而水位调节的技术调整水位高低,也可以将数个水域调整成水位高低不等,以吸引不同习性的野生动物。
(2)适当保留优美点景的景观树林
a. 环境营造的区域内可适度的保留或增加小面积、具景观效果的树林,以增加环境的丰富度。
b. 新栽植树种的选择应该以本土树种且为鸟类所喜爱的树种。并可在树林外缘加设蝙蝠的巢箱,增加当地的蝙蝠族群及数量,不但可以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且可协助减少因水域环境增加所带来的蚊虫的数量。
(3)运用湿地植物增加环境多样性
a. 树林及水域的外缘可适度的提供灌木或湿地植物,增加环境变化。灌木及湿地植物可选择甲虫、蝴蝶所喜好的本土性植物,也可适度的安置可供猛禽栖息的高栖枝,以增加整体的生物多样性,并可提升户外游憩及生态教室的功能及品质。
b. 俗称「菱角鸟」的水雉繁殖于浮水植被(如芡实、荷花、菱角)型湿地。根据1998-1999年的调查发现,全台水雉数量仅存不到50只,其原因和菱角栖息地消失有密切的关联,雪上加霜的是,高速铁路预定路线将通过其分布的大本营-台南县官田、六甲、柳营乡的几处埤塘,可能对水雉的重要栖地造成冲击。目前,栖地营造是本岛水雉保育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凤林可考虑创造另一处独特的浮水植被湿地,以增加本岛湿地生态系的多样性,并建立与保存水雉的另一个族群。作法上可由台南引进菱角与水雉族群。湿地面积最好能有5-10公顷,四周有2公尺的土堤,可由挖出的土方构筑。
(4)以复育野生动物为目标来创造栖地条件
a. 「梅花鹿」为值得考量的复育物种,可将本基地之保育区视为复育核心区,初步评估,配合以基地四周的栖地条件,可维持50只左右之野外族群。此外建议可结合自然主题园区设立研究培育中心,繁衍梅花鹿,并可逐步野放至保育区,梅花鹿可在保育区的复育带及水域带之间活动。
b. 花东纵谷平原是目前「环颈雉」仅存的重要栖地。西部地区已有外来族群存在于野外,可能有杂交之问题。维持其族群需要有繁殖用的高芒草区与觅食的短草地。短草地需以每年牦地方式形成,在有人力的情况下,草生地可采用分区轮流割草的方式,以维持适当的短草地及高草地的比例,以提供最佳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树林不是环颈雉的必要栖地,小面积丛状分布即可。
(5)提供民众生态解说教育训练的环境
a. 鼓励传播媒体的报导,并请专业人策划、制成系列专辑,除提升一般游客、民众的认识外、并可作为教学、研究及观光宣传使用,并培训服务人员,以体认环境资源维护之重要性,建立完善的解说服务。
b. 沿着生态复育溪流湿地区两侧交错的解说栈道,可提供欣赏大自然的生态景观,藉由专业人员解说及指示牌的说明,更亲近生态的丰富性。利用纵管处游憩区自马鞍溪引水之水域资源塑造大湖及湿地生态景观的开放空间等不同环境生态。
相关文章